A+ A-
A+ A-

  大学生的执行力是非常强的。

  不一会儿的功夫,苏畅的邮箱里已经收到好几份简历了。

  当然,很多同学只是凑热闹。苏畅和其他有名望的老师比起来,还是差那么点意思。

  研究生选导师和高中选大学不一样。选择编剧行业的导师也和其他专业的不一样。

  编剧是门手艺活,是赚钱吃饭的。

  教会徒弟,饿死师傅,是亘古不变的道理,尤其是在编剧行业,体现的尤为明显。

  即使有幸找到了一位顶级编剧做自己的老师,他要是不想教你真正的核心,你也没办法,只能自认倒霉。

  其他直播间里的老师也在创作,但学生们根本看不出什么门道,写得云里雾里。

  但苏畅,他是真实在。学生们感觉自己受益匪浅。

  【这个直播间千万别告诉同学学!】

  【我们家子涵可不这样~】

  【这个老师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!】

  【你们咋这么自私,我早就发到宿舍群了。】

  【吼,到时候研究生的名额被占了,可别哭天喊地。】

  直播间的人数正在以一个较缓的坡度逐步上升。

  会议室里。

  苏畅提笔,继续写:

  “初中毕业后,李宝库放弃了不错的工作机会,回到了老师牵挂的那所小学。

  他拿到了教师证,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国家承认的小学教师了。

  他不在乎什么民办公办,他只在乎那一批又一批的娃们,从他的学校读完了小学,走向生活。

  他又回到了那所小学,回到了老师牵挂的地方。”

  ......

  【哎,等孩子们学成归来,就可以报答老师了。】

  【真的想不到现在的国际一线地区,竟然会有这样的过去,是不是苏畅编的。】

  【楼上那哥们,您能上网查查再发言不,很久很久以前的西北就这样啊。】

  【他会不会写西北崛起的故事啊,那就没意思了。】

  【好奇+1】

  【你说有没有可能是李宝库对老师的愧疚,才促使他回到乡村小学?】

  【有可能欸,也许他根本不想回来呢?】

  【得了吧,救命之恩是很重要,但也不会因为这个放弃前程吧......】

  直播间的人数还在逐渐上升。

  ......

  写到这里,苏畅停下笔。走到餐台前倒了一杯啤酒。

  一边喝着,一边想着接下来该怎么写。

  观众倒是看乐了。

  这哥们,红酒白酒都有,专门开了一瓶啤酒,还是用高脚杯喝的。

  这也不怪苏畅,毕竟计划组委会只给配备了高脚杯。

  再好的酒,苏畅也喝过。只是在这真正意义上的“异国他乡”、平行世界,他还是想念和老父亲哈(三声)的啤酒。

  一杯酒喝下。忽然,他仿佛有了灵感。

  刚才根据西北贫困村原始的基调引出了狼,进而引出了李宝库儿时的故事。

  那是不是可以接着下面几个关键词续写?

  接着,苏畅开始扩写下一个关键词贫瘠。

  贫瘠的有什么?土地。比贫瘠的土地更可怕的,是贫瘠的思想。

  首先先写土地的贫瘠。苏畅又拉了一条分支,新建一页界面,写道:

  “西北贫困村地理特征:石头山,长荆条只有小块的山田。

  山田特别小,放不下机器,转不开牲口,只能凭人力种。”

  写到这里,苏畅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,原文不是按着正确的时间线进行的。

  虽然目前已经按时间顺序排好了各个剧情。

  但大刘那条看似错乱的时间线,还有一个隐喻。文章的一开头,就写了李宝库的病重。

  虽然看似时间线是错乱的,但一条线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。

  那条时间线,正是李宝库的死亡倒计时!

  加上了这条线,就让整个剧情变得更刀了。

  但现在还不能加。李宝库为什么会死,还没有引出。

  到时候在看吧。

  想通了这一点,接下来要写思想的贫瘠。苏畅继续动笔:

  “思想贫瘠(通过事件展现):

  暂定事件:

  事件一:包产到户。村里开始分田,分东西。一台拖拉机真的被分了,拆成零件分掉。

  事件二:农机厂。微型手扶拖拉机,可以在巴掌大的地里干活儿。村民不要。

  事件三:老君庙。拆校舍修老君庙。

  事件四:扶贫。给村里安潜水泵和柴油发电机。但全被被村里人给卖了。

  事件五:挪用修建学校的费用,请戏班子。

  事件六:建厂。”

  写到这里,苏畅停了下来,具体事件不能写得过于详细,毕竟在观众的视角下,自己是在构思,不是直接成文。

  只当是在写大纲,构思了几个情节。

  其实不必写出全文,只要达到最后的目的就行。

  通过这几个事件,反映出村民因为没有文化,一次又一次地避开了能够脱贫的事件。

  让观众们意识到思想贫瘠的后果,从而理解,后面为什么李宝库会拼了命的教授孩子们知识。

  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。

  哪怕是以生命作为代价。

  他想让孩子们不再麻木。

  【哎呦,怎么不写了?】

  【比那个家庭伦理剧还搞笑。】

  【我每次以为下一个事件之后,村民的生活都会变好。】

  【我也以为是乡村崛起,结果这几个事件不相上下。】

  【建厂之后会不会好点啊?】

  【包产到户都写到了,这哥们是真的了解啊】

  【真的不敢想象,如果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话,我们的国家到底付出了怎样的努力,才有了西北的今天......】

  直播间热闹非凡。

  才写了寥寥数字,就已经写出了两个热搜,关于这部作品的方方面面都在被讨论。

  有人去查西北的历史。

  有人去看看过去的乡村教师。

  有人去询问父母,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是真的吗。

  有人去查了资料,看看那样贫瘠的土地是如何变成今天的国际大都市。

  一时间有关西北地区的热度居高不下。

  这一边,苏畅停下了笔,走到会议室的餐台旁边,拿起了一个面包啃了起来。

  苏畅也不想的,不知道原主这哥们到底饿了几天,刚才吃了苹果喝了酒,还是很饿,还有点眼前发黑,感觉要低血糖了。

  啃着啃着,眼前变得清明起来,脑子也变得灵活。

  应该是水谷精微化生精气,滋养大脑。道理是这个道理,但这也太快了吧。

  想不到自己一个医学生,居然在这里写剧本,造化弄人啊。

  苏畅没有细想。

  人总是会忽略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,尤其是自己随便的假设。

  啃完面包,恢复了一些力气,接着想剧情。

  现在已经写完了大背景和村里的,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没有登场。

  准确的来讲,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群人——他们就是孔老师的孩子们。

  孩子是关键。

  孩子们的群体出来之后,就可以写那几个经典名场面了。

  走到智慧屏幕前,在李老师旁边,写下“孩子们”三个字。

  然后按照老规矩,新建页面。

  “娃们:小学阶段。

  暂定代表人物:刘宝柱、郭翠花。

  暂定事件:

  事件一:吃饭。

  事件二:上课

  事件三:学杂费

  事件四:买书

  事件五:烧香

  事件六:狂人日记

  事件七:牛顿定律”

  【妈呀,这是什么招式,怎么看不懂了?】

  【刚才写村民那部分还能理解,但现在只剩下几个关键词了。】

  【而且毫无逻辑,甚至,毫不相关。】

  【有一说一,狂人日记看起来挺有意思!】

  【牛顿定律?如果没猜错的话,是初中才学吧,但苏畅定的是小学啊。】

  【不会犯了低级错误吧。】

  【我我我我知道这个写法!这是头脑风暴创作法!】

  ”
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